top of page

本人在貳零零零年從零開始摸索洞簫製作,有感於坊間關於此方面提及甚少,自己在求教無門下,其過程都是通過無數失敗而得到丁點的所謂經驗。愚笨的自己,今天把多年來所探求到的與一眾交流。以下的可能是在好心做壞事,但絶對没有誤導,純屬一家之言 !  各位不要盡信,希望大家能通過實踐去驗證,畢竟本人在製作上經驗實在很有限,同時也需要先進們及有識之士不吝賜教,謝謝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5/12/2023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
原材料~竹料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用來製作的竹料適宜採用高海拔生長的散生竹,一般大多為筍生竹,也有莖生竹。選老竹,但太老不宜,容易開裂。竹生長期間竹肉往内生長,内徑小時在製作上有較多空間修磨,内徑沒有太明顯的凹凸位,而凹凸位每多出現在竹節處,其缺點在影響著氣流走動,會導致音準 音域 音色及靈敏度不理想。老竹有芽枝,有些外觀呈現斑駁,表皮竹段有長而細的凹槽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任何竹種其内徑天生有天然錐度,根部内徑最小,故老竹内徑錐度比例較大。選取從埋在地表下根部往上長約一米為宜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購回竹料先殺青拔油,要一次性拔油,不然表皮會留下痕跡,令到外觀有欠自然及美態。不殺青也可以,日後竹料表皮會出現不規則的水紋,千姿百態,没有相同的水痕型態,也是另一種美感。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存放於室內干爽通風處,春夏交替梅雨時節容易滋生小害蟲侵蝕竹料。殺青後存放6-9個月,讓其水份自然揮發,之後打通内膛讓其通氣,氣孔不用大,能譲空氣能走動就行。跟著可以挑些外型不規則的先粗調壓直。
竹料首年冬季最容易開裂,因為天氣冷及干燥,而竹子内𥚃含水量大,内熱外冷下系數不一致。
由於竹子的水份漸漸揮發,打後的冬季竹料開裂機率會比首年減少。  存放時間長久雖然風險大,但製作出來的成品材質穩定不容易變型,也没有那麽容易開裂,而已經陳化的竹料在製成簫後,因竹纖維有空間振動,令到簫在音質上共振更好,更和諧,個人認為竹簫的魅力在於此。
10/12/202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撬竹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竹子是天然的,多少也有些彎度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調壓竹子直順不是為了好看,主要是方便製作,施工相對容易些。在調直後外觀看起來直順時其内徑也然。但也有例外,而内徑直順,外觀不甚直順的例子也有。  
用台灣桂竹為例~在香港用採後三年内的竹料在撬壓時用竹節承托壓力多会開裂,宜小火/慢火烘烤,時間長些,烤時要不停轉動竹料,撬壓時也要一下一下來,不要一步到位,要讓其逐步適應。要强調一步到位,或用冷水淋或用濕布敷貼表面不可取,雖然可快速定型,但有負面影響,成品製作出來音色偏硬而欠缺振動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竹料含水量影響著調直後竹子的回彈程度,當一根竹料調得比較直順時再看看,隔段日子看可有回彈才開始製作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一般竹子在打通内膛後中段含水量最多,撬竹經驗不可少,反反覆覆的確是考驗耐性,有人説學懂撬竹,在製作上已成功了一半,我相信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竹料含水量比較多而用來製作時,遇天氣冷或比較乾燥,成品多會在吹口處或音孔區開裂。接近根部有表皮裂紋是正常的,因為竹肉多而碩大,含水量也大,在收縮過程中天氣變化導致。而有些竹子其質地韌性大,在存放時表皮也會呈現輕微髮絲般裂紋。
01.01.202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海無涯苦作舟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數天前一把接近完成的成品在試吹時感到效果不太理想,看内膛在某些地方呈現輕微凹凸處,於是開始修磨。
為了追求内徑平 直 順,東磨磨,西磨磨,越磨越糟,無奈下又得從頭來過,這是常規動作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簫 這樂器在製作方面不知道有何標準,猜想公認唯一的標準就祇有二個八度的音準。而往往音準又因人而異,薄管壁如紫竹還好些,管材厚些的就算製作者吹出準確的音準,而一般簫友吹都是筒音低,中音高,高音更高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為何説現今的簫不知道標準在哪呢?因為製作没有規範,也没有領頭羊或相關組織站出來,是公信力問題還是其他因素導致?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日式尺八在製作上有嚴格規限,網絡上可查找到其内徑結構圖,可以說百分之九十的技術全部公諸於世。一把尺八在製作上有規範,有絶對數據,製作技術精良的製管師完成一把作品尚且要花2ˋ3年時間。中國簫在從没有數據下而完成,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!没有規範化,没有數據,靠的是全憑經驗二字,何來標準?是故現今流行一句話~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簫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今天簫界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,也包括自己在内,都是在自説自話,自吹自擂!        
不知道 簫這樂器何時才能正視指法統一?雖然拙作已經每把都能夠做到此標準,又在自吹自擂!           音準ˋ功能性ˋ音域ˋ音色及外觀,各位又是如何排列的呢?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6'01'202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吹口 
吹口型狀有U型(鴨嘴),V型(雞嘴),以及UV相結合吹口。
U吹口在低音區比較渾厚,中高音較柔和。
V吹口在低音區要比U吹口弱些,容易吹奏,中高音較刺耳。
而UV吹口在各方面都比前述中庸些。
吹口的内外緣在不同型狀的結合下會產生不同的音色。
管壁薄如紫竹一般内外緣均為U型,吹出來的音質較有韻味,而現今很多製作者把吹口内緣改為V型或深而長的V型,是取其吹奏容易,V型氣束集中,容易吹奏下負面的是音質偏硬。
吹口大是導致音量大的其中一個因素,不過相對也費氣些。吹口大加上内緣V槽深且長可說為現今主流,原理在於製作上相對容易,在音量上也是嚇人,失去了 簫的内歛ˋ味道。
很多很多人有個錯覺,在樂團裡自己的簫聲好像總是給其他樂音所掩蓋,但可有想過自己的耳膜在當時的狀況呢!
加上在吹奏者的不同程度下,如丹田力度ˋ口風與氣息結合度,硬把薄管吹得大聲,是否有違和諧?
吹口管壁厚在内緣開成U型不利於氣流走動,改為V或UV時要有個 度,適材適用,過猶不及。
吹口是靈魂,其工整度ˋ順滑度ˋ内外緣型狀在通過比較下能夠改善音準ˋ音色及靈敏度。

記得多年前在接受媒體採訪後,在没有具體地址下有一青年演奏員居然不請自來交流,本著以簫會友的心態下免費教授紫竹製作,當其時簫音準是没有問題的,不過感覺到對方氣息不是簫專業的,可能是習慣了笛子的吹奏方法,隔数天後來到工作室告知音不準,他自己把吹口内緣改成為V型後音準及吹奏容易度就更好。須知道動輒改動吹口真的不可取,先不說音色,吹口ˋ内徑與音孔互相結合才能夠達到音程準確,一及二八度勉強還好些,第三八度改吹口後肯定音準偏高。同一人的要求更可笑,一把A調大頭簫要求本人為其筒音,一孔的一八度調高20音分,這當然拒絕了!在取巧下而違反物理定律,將來肯定問題多多,令自己吃力不討好。大約在10多年前已曾經說過,紫竹或薄管簫是主流,大頭簫ˋ粗厚管不是人人可以吹得動ˋ吹得好,試試環顧四周?有多少演奏員在舞臺上吹大頭簫!    29.2.202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
bottom of page